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购物车
    0

    政策利好,赶紧回家建设新农村

    信息发布者:Davied
    2017-02-20 20:04:35   转载



    编者按

    2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这是新世纪以来,党中央连续发出的第十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有何新意,农业农村形势怎么看、今后怎么干?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中央农办主任、中央财办副主任唐仁健进行了解读。


    主题咋定?


    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解决结构性矛盾问题,必须从供给侧入手、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我国农业农村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今年的一号文件如是开篇,并提出把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


    如何看待“新的历史阶段”?


    唐仁健认为:“这是一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完整判断。”


    提出“新的历史阶段”,主要基于三个背景——


    首先,基于党中央对农产品供求关系的重大判断。唐仁健说:“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每当农业发展和农产品供求发生重大变化,中央都会及时对农业农村形势作出科学判断、出台重大举措。”


    去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


    唐仁健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对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形势的科学判断,为我们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定下了基调,提供了重要遵循。”


    其次,基于当前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需要我们正确认识农业农村发展所处的内外部环境。”


    从外部看,经济增长换挡降速,农民外出务工和工资性收入增长明显受限,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导致对农业农村投入的增幅明显回落。


    从内部看,农产品需求升级了,有效供给跟不上;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到极限了,绿色生产跟不上;国外低价农产品进来了,国内竞争力跟不上;农民增收传统动力减弱了,新的动能跟不上。


    “这些问题,供给和需求两侧都不同程度存在,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突出的是结构性、体制性矛盾。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供给侧入手、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发力,从根本上解决这些结构性矛盾问题。”唐仁健说。


    第三,基于近些年“三农”工作的探索和实践。近几年,各地各部门在农业转方式、调结构、促改革等方面进行了很多积极探索。唐仁健表示:“去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了头、有进展,但这项改革不是一年两年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到底应该怎么认识、怎么理解、怎么把握,需要在发展目标上再聚焦,在工作路数上再理清,在政策举措上再加力。”


    新阶段也是一个逆水行舟、爬坡过坎的考验期,一旦松劲,就可能陷入停滞徘徊,甚至滑坡倒退。唐仁健提醒,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坚守三条底线——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农民增收势头不逆转,农村稳定不出问题。


    要义何在?


    可理解为“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改革”,不同于以往的结构调整,是一场全方位的深刻变革



    如何全面理解和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要义?这与以往的农业结构调整有什么不同?


    唐仁健表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整个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也是我国农业农村自身发展思路的一个重大转变。其内涵要义,可以用“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改革”这个公式来理解。


    “要注意的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同于以往的结构调整,不是简单的少种点什么、多种点什么,或寻求总量平衡、数量满足,而是涵盖范围广、触及层次深的一场全方位变革。”唐仁健强调,过去农业结构调整,主要是为解决供给不足,现在更注重质量、效益、可持续发展;过去主要着力于生产结构,现在更注重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经营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过去主要着眼生产力范畴,现在更注重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激活农业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唐仁健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应把握以下三方面:


    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他解释,把“农民增收”放在第一位,这意味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不成功,不仅要看供给体系是否优化、效率是否提高,更要看农民“钱袋子”是否鼓起来。供给体系优化,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让城市消费者和农民实现双赢。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着眼农民、关注农民,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


    主攻方向是提高农业供给质量。要以市场为导向,紧跟消费需求变化,不仅要让人们吃饱、吃好,还要吃得健康、吃出个性;不仅满足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还要满足对农业观光休闲等体验性服务性需求,满足对绿水青山的生态化绿色化需求,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不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


    根本途径是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一场广泛的生产力调整,也是一次深刻的生产关系变革。要用改革的办法来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


    唐仁健表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还可能会经历阵痛,甚至付出一些代价,但在方向性问题上不能出大的偏差,不能犯颠覆性错误,改革底线不能失守。


    何处发力?


    调优结构,调好方式,调顺体系;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



    当前农业农村发展进入结构升级、方式转变、动力转换的平台期,矛盾交织、千头万绪,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哪儿发力?


    唐仁健说,总体上可以分为“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和“改革”两大板块。第一个板块包括三大调整、两个支撑。


    ——调优产品结构,突出“优”字。消除无效供给,增加有效供给,减少低端供给,拓展高端供给,大宗农产品要突出“优质专用”,其他农产品要突出“特色优势”。一号文件提出,要统筹粮经饲种植结构,发展规模高效养殖业,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调好生产方式,突出“绿”字。推行绿色生产方式,修复治理生态环境,既还历史旧账,也为子孙后代留生存和发展空间。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工程、集中治理农业环境突出问题等政策措施。


    ——调顺产业体系,突出“新”字。着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实现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农村电商、现代食品产业等政策措施。


    ——强化科技支撑。就是要适应农业由量到质转变的大趋势,创新农业技术体系和技术路线。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强化农业科技推广、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等方面政策措施。


    ——强化基础支撑。就是要补齐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增强农业农村发展后劲。为此,一号文件强调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等内容。


    “改革板块核心是理顺政府和市场‘两只手’关系,实现三大激活。”唐仁健表示。


    激活市场。简言之就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让农产品价格主要由市场决定。去年实施玉米临时收储制度改革效果明显,全国调减玉米3000万亩,国内玉米价格逐步具备国际竞争力。一号文件提出,深化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收储制度改革、完善农业补贴制度等。


    激活要素。创新资源要素配置机制,唤醒农村沉睡资源。一号文件提出改革财政支农投入机制、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等重大政策举措。


    激活主体。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系改革,激活各类人才到农业农村创新创业。我国经营面积50亩以上的经营主体已有350万户,无论是合作社、家庭农场,还是种养大户,都非常有活力。一号文件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


    钱从哪来?


    任何时候,重农强农的调子不能变,力度不能减;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大文章



    有人提出,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大,国家财力紧,还要不要持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面对农业农村发展新情况新问题,也有人提出,部分农产品库存这么多,国际低价农产品进口冲击这么大,还要不要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


    对此,唐仁健明确表示:“正因为农业农村大势稳,基本面好,才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做好全局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任何时候,重农强农的调子都不能变,力度都不能减。”


    如何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农业农村持续稳定发展?“首先要堤外损失堤内补,在培育新动能上做文章,在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上下功夫。”他说。


    今年一号文件将壮大新产业新业态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在用地、融资、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的政策安排。


    唐仁健提出,“要像当年抓乡镇企业一样抓新产业新业态,使之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农民持续较快增收新的动力源,在农村来一次新的‘异军突起’。”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投入。“虽然当前财力紧张,但‘三农’支出不能减。”唐仁健说,确保农业农村投入,一方面确保增量,一号文件明确,“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财政支出的优先保障领域,确保农业农村投入适度增加。”另一方面,就是用好用活存量,做好“整合”和“撬动”两篇大文章。


    整合,就是通过对存量资金进行统筹整合,集中力量把最该办的事办好。一号文件提出,发挥规划统筹引领作用,多层次多形式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推进专项转移支付预算编制环节源头整合改革,探索实行“大专项+任务清单”管理方式。“这些举措,就是从源头上、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整合的有效方法。”


    撬动,是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作“药引子”,吸引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一号文件提出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实行以奖代补和贴息、支持建立担保机制、鼓励地方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等多种形式的撬动措施。


    唐仁健表示,“撬动的难点是那些社会资本投入积极性不高的中长期、低回报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借鉴易地扶贫搬迁的经验,千方百计创新融资方式,撬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资金。”


    有啥亮点?


    建“三区”“三园”加“一体”,大规模实施农业节水,扶持乡村工匠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哪些突出的政策亮点?



    唐仁健说,一是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抓手、平台、载体方面,提出建设“三区”“三园”加“一体”。


    “三区”即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是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建设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是为确保重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是为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通过“三区”建设,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产区聚集,切实将区域资源优势变成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三园”即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目的是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建设科技园,目的是打造现代农业创新高地;建设创业园,是为各类人才在农村创新创业提供扶持和服务。


    “一体”是指田园综合体。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收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


    二是在资源配置方面,提出大规模实施节水工程、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


    “解决农业缺水问题,最根本、最有效的还是节水。”唐仁健表示,一号文件强调,要把农业节水作为方向性、战略性大事来抓,提出加快完善支持农业节水政策体系等一系列政策举措。


    当前,农村存量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粗放,盘活潜力巨大。与此同时,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养老等新产业新业态用地需求旺盛。为此,一号文件提出允许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乡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产业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唐仁健提醒,宅基地等集体建设用地利用中要注意两点:一要严禁违法违规开发房地产或建私人庄园会所;二要注意保护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权利,防止集体资产被外来资本控制,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三是在农业主体和人才保障方面,提出积极发展“三位一体”综合合作,培养乡村专业人才。


    唐仁健说,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来,“分”的层面分得彻底、激励充分,但“统”的层面统得不够、明显滞后。因此,一号文件提出,一方面要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加快发展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另一方面要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


    在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发展中,乡村规划、住宅设计缺乏专门人才是瓶颈制约。一号文件提出鼓励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和课程,培育一批专业人才,扶持一批乡村工匠。

    新闻链接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成都怎么干? 

    ——五大任务助推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怎么改?改什么?对标中央一号文件,我市对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据介绍,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我市梳理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优化产业体系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推进生态农业安全发展五大任务,将着力打造“创新高效、标准品牌、生态安全、开放合作、幸福共享”的新型现代农业。


    夯实基础

    建设100万亩菜粮基地高标准农田


    100万亩菜粮基地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行动,这是今年我市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号工程”。据悉,我市将用3年时间,大手笔推进全市100万亩菜粮基地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突出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进一步加强土壤有机质提升和重金属污染治理,加快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力争到2020年,全市高标准农田占全部耕地面积达到75%。


    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同步推进的,还有高端设施农业。我市将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机械化,加快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农业中的运用,鼓励发展农业智能设施,加强现代农机、先进设施装备建设,切实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力争到2020年,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设施农业面积达到65万亩,农业信息化普及率达到80%。


    围绕在全市开展得如火如荼的创新创业工作,我市还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三权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争到2020年,建设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园区50个,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平台50个。


    经营方式

    向现代农业转变


    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离不开现代都市农业。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转变,这既是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也是成都市着力发展的目标。从2017年开始,我市将大力实施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园区、带)建设提升工程,加快集中连片基地建设,集中连片发展优质粮油、蔬菜、水果、茶叶、猕猴桃、食用菌、水产等特色优势产业;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强化农业公益性服务,大力发展产前、产中、产后种类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订单式、托管式、合作式经营,构建全程社会化服务新体系。力争到2020年,全市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5000个以上。


    现代农业需要的是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以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核心,积极引导土地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大力推动“农业共营制”“大园区+小业主”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以规模经营水平的提升促进生产成本降低。力争到2020年,全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率达到75%,农业人均劳动生产率达到3.16万元/人;同时实施“百企千社万户”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重点扶持100家市场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000家机制完备、运行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土地股份合作社,10000户经营规模适度、产业特色明显的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力争到2020年,全市销售收入过百亿的龙头企业达到18家,农民合作社辐射带动农户超过50万户,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规模经营面积达到全市耕地50%以上。


    产业优化

    农产品加工率要达到55%


    “优化产品产业结构,着力推进农业提质增效”,这是中央一号文件明确的要求。围绕优化产业体系建设,我市将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因地制宜科学划定并建设一批菜粮生产功能区,启动猕猴桃、伏季水果等经济作物种植区域规划调整,大力推广水稻、蔬菜、水果、茶叶、食用菌等优质专用品种,深入实施畜禽和水产良种工程,大力发展各类名特优新农产品,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


    在此基础上,我市还将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支持农业企业引进先进设备和生产技术,促进企业提档升级和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不断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力争到202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800亿元,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5%以上,全市高端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5%以上。


    深化一三产业融合发展,我市将着力推动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农房变客房,打造一批旅游特色村、精品民宿和创客小镇,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提档升级,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多元的消费需求。力争到2020年,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收入达到500亿元。


    品牌建设

    让“天府粮、成都味”走向世界


    强化农业标准化建设,我市将全面推进贯标工作、分产业抓好基地建设、生产规程、产品分级、冷藏运输、包装销售等标准的落实,鼓励开展“三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争取农产品地理标志认定。力争到2020年,全市“三品一标”认证超过1400个。


    以“天府源”农业公用品牌建设为重点,我市将构建完善“市级公用品牌+县级区域品牌+企业自主品牌”的现代农业品牌体系,打造享誉世界的农业“天府品牌”,着力扶持一批知名的县级区域品牌和企业自主品牌,让“天府粮”“成都味”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力争到2020年,国家级农业品牌达到110个,市级公用品牌价值达到50亿元。


    推进优势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着力培植和提升彭州大地蔬菜、龙门山脉猕猴桃、温江大蒜、龙泉山脉伏季水果、蒲江雀舌茶叶、邛崃黑茶和黑猪等一批“地标”产品。


    绿色发展

    种养循环农业比重要达35%


    推进农业绿色发展,这不仅是中央一号文件的要求,也是成都市打造“美丽中国典范城市”的基础。据悉,我市将一手实施化肥农药减量行动,大力发展节水型农业,深入推进科学施肥,着力抓好测土配方施肥和绿肥种植;一手加强对农药的使用监管,大力推广生物制剂病虫害防治和绿色防控技术,加大农产品产地生产环境保护力度。力争到2020年,全市农作物肥料、农药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0%。


    在狠抓绿色生产的同时,我市还将在种养结合循环农业上下功夫,因地制宜推广“猪-沼-菜(茶、果)”、稻田养鱼(虾、蟹)、鱼菜共生等技术,着力推动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实施秸秆就近就地还田利用和产业化规模化利用。力争到2020年,全市种养循环农业比重达到35%,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5%,农膜回收率达到80%。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